反向转化破难题,临床智能分析助力新药研发 ——访领星生物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许强博士

September 1, 2020

近日,领星生物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许强博士接受《上海中小企业》杂志专访。以下是采访正文:

翻开领星生物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许强的履历,“生物信息”是他一直为之奋斗的事业。从实验室研究走到临床应用,这位在生物信息学、药物研发、商业拓展和管理等方面拥有超过十二年丰富经验的博士,还在不断探索着新的解决方案,让肿瘤创新药物的研发更精准,更高效,不断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更优的选择。

反向转化,提高成功率

“我们要助力专门针对国人的抗癌创新药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提供的服务和一般传统的制药思路不同。”许强博士开门见山。他口中的这种不同,来自于一种反向思维。
他说,传统的制药思路是从一个肿瘤生物学分子机制的通路开始研究,研究生物的功能,以及在一些细胞中的作用。随后,再把这个功能映射到临床试验,检验在临床端是否能像预想的一样起到类似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有一个最大的挑战。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过程中,前期研究的成果可能在临床端会显现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因为肿瘤受到周围组织、血管,甚至是人体免疫系统等影响,单个细胞在理想环境下的生长条件,到了人体的复杂环境下,可能很多体外看到的现象,在患者体内往往实现不了实验中良好的抑制效果和作用。”难以预测的临床转化,正是创新药研发的最大难题。数据显示,从全球看,做一款肿瘤创新药需要10年时间,花费10亿到20亿美金。许强说,既然正向转化那么难,我们为什么不能从临床开始,做反向转化呢?在过去3年多时间,领星生物始终致力于帮助中国肿瘤患者在临床端通过精准治疗的手段做针对性、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在治疗手段和终身的帮助随访基础上,领星生物积累了大量的中国癌症患者分子和临床两方面的数据。这就是反向转化的源头。根据许强的想法,通过这些分子和临床大数据,以及企业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分析出临床的相似性表现,推演出相似患者共同的分子机制,从而探索更好的治疗方式。“这样,已经上市的药物可以寻找更合适的人群。如果新药还在探索阶段,研发人员就能根据临床的数据支持,寻找新的靶点。由此,制药企业的效率大大提升。”

目标将肿瘤创新药研发成功机率升至10%

反向转化的背后,最根本的是需要数据和算法的支持。
目前,数据方面,领星生物采用国际标准的第三方检验所来进行终端患者数据的采集。算法方面,领星生物花费两年多时间研发,推出了数据智能技术。整合国际标准的CLIA / CAP临床实验室服务、大型真实世界的全面基因组+临床病史+长期生存数据集、云端开放交互式Saas系统、以及独有的数据驱动智能算法,能够帮助客户高效实现数据的全部潜能。其巨大潜力已在新型生物标志物、新药物靶点发现、作用机制探索、临床试验设计和预测、药物联合策略、精准患者分层、新适应症扩展等多方面得到了初步印证。许强说,已经积累的临床分子数据,在领星生物的系统里,可以为药物研发企业提供一整套分析整合后的新数据。这套高效的算法,将临床分子关系和治疗方案从10的12次方的海量数据中挖掘出独立的有用信息。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在临床试验阶段,新药研发的成功率约10%,而在肿瘤领域,只有5%。“新药研发其实投入了很多成本在其中, 提高临床转化的效率, 把合适的治疗带给合适的患者,可以大幅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在许强看来,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从临床发现患者表现的倒推,将极大程度上避免正向转化可能出现的的成本浪费,推动成功率提高。他说,企业的目标,就是要把肿瘤领域的新药研发成功率能升至10%左右,回到各类疾病的平均成功率。

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治愈更多患者

加入领星生物前,许强的履历非常丰富。
药明康德基因中心高级总监(上海)、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有限公司资深研究员(上海)、AltheaDx公司信息学和生物标记物服务部研发总监(美国圣迭戈)、Chiron/诺华公司首席科学家(美国埃默里维尔),一系列头衔在他眼中,却并不代表着骄傲的资本、耀眼的光环。“在药厂工作多年,做新药研发,接触的更多是科学技术,但和临床患者之间的接触却不多。”他说,选择创业,就是想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多地用到终端,接触更多的患者,提高治愈率。曾目睹癌症带来的伤痛,让他下定决心,要做得更好。三年多来,领星生物基于自有的数据驱动算法,提出并优化临床假设,最大程度实现真实世界与临床试验数据和知识的潜力,同时基于广泛临床医疗网络的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以直接富集目标患者群体,验证临床假设。几个月的时间内,领星生物已经和十多家的制药公司完成了签约。数据库还在不断积累扩张,平台的力量在不断壮大。临床试验数据和真实世界数据无缝衔接,打开了创新药研发的桎梏。
许强说,领星生物还在路上,未来还要提供更多学科系统的解决方案,治愈更多的患者。